汽車工業(yè)的快速電氣化對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和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高鎳(Ni≥?0.9)層狀氧化物
正極材料以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和成本效益,成為目前極具前景的
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然而,超高鎳正極材料Ni含量的提升也加重了Li-Ni反位缺陷問題。過去研究結果表明Li-Ni反位缺陷會顯著影響
電化學性能。同時,理論計算結果表明材料中的Li-Ni反位缺陷并非一成不變,其在充放電過程中是動態(tài)變化的。然而,到目前為止,Li-Ni反位缺陷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尚未得到實驗量化,阻礙了進一步理解和優(yōu)化超高鎳正極材料結構。
此外,過去針對Li-Ni反位缺陷問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反位在Li層中的Ni,忽視了反位在過渡金屬(TM)層中的Li。理論上,反位在TM層中的Li會形成Li?O?Li構型,導致非鍵態(tài)O2p軌道的形成,從而觸發(fā)(高電壓)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不同于過渡金屬,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很容易導致氧氣釋放,進而引發(fā)不可逆結構相變和電化學性能衰退。同時,氧空位的產(chǎn)生理論上會進一步促使Ni從TM層遷移至Li層,加劇反位缺陷的形成。因此,深入理解Ni遷移與陰離子氧化還原之間的動態(tài)耦合過程,對開發(fā)高電壓超高鎳正極材料至關重要。
基于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子科學-量子和能源材料團隊利用原位工況中子衍射技術定量分析了LiNi0.9Co0.05Mn0.05O2(NCM90)材料中Li-Ni反位缺陷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及其與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之間的耦合關系。與X射線和電子相比,中子對Li、O等輕質(zhì)元素更為敏感,并且能夠區(qū)分Ni、Mn、Co等近鄰過渡金屬元素。結合原位電化學樣品環(huán)境,中子衍射可以精確地量化與氧晶格相關的過渡金屬遷移和動態(tài)結構演變。此外,為避免6Li同位素對中子的吸收,同時提高中子衍射數(shù)據(jù)質(zhì)量,研究人員選用7Li同位素鋰源合成了用于原位中子衍射測量的樣品。
相關研究成果以“Dynamic Evolution of Antisite Defect and Coupling Anionic Redox in High-Voltage Ultrahigh-Ni Cathode”為題,發(fā)表在國際知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同時被期刊編輯部選為Very Important Paper(Top 5%)。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子科學-量子和能源材料團隊博士后吳康為第一作者,團隊成員趙金奎研究員和趙恩岳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為論文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本工作原位中子衍射實驗在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完成,同時本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和松山湖大科學裝置開放課題的支持。
圖1 Li/Ni反占位缺陷對超高鎳材料結構的影響
原位中子衍射結果表明,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伴隨著明顯的Ni遷移(由TM層遷移至Li層),這為Li-Ni反位缺陷與陰離子氧化還原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同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Li-Ni反位缺陷促進了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Li-Ni反位缺陷?;诖?,提出了降低材料本征反位缺陷及抑制循環(huán)過程中Ni動態(tài)遷移來穩(wěn)定材料高電壓儲鋰結構的策略。進一步,研究人員引入多種不同電子結構的元素,發(fā)現(xiàn)Mg在降低Li-Ni反位缺陷方面展現(xiàn)出較大的優(yōu)勢。Mg的引入不僅降低了本征Li-Ni反位缺陷,進一步減少了Li-O-Li構型的數(shù)量,同時TM層中Mg的引入還形成了Li-O-Mg構型,相對于Li-O-Li構型,觸發(fā)Li-O-Mg構型中的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需要更高的充電電壓。因此,經(jīng)Mg摻雜改性后的超高鎳材料實現(xiàn)了優(yōu)異的高電壓儲鋰結構穩(wěn)定性。該工作揭示了本征Li-Ni反位缺陷、陰離子氧化還原、Ni動態(tài)遷移和儲鋰結構穩(wěn)定性之間的強耦合關系,并為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結構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
圖2 超高鎳材料的原位中子衍射結果及Li/Ni反占位缺陷與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之間的耦合關系
來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子科學-量子和能源材料團隊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0326
聲明: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Angew. Chem. Int. Ed.:量化超高鎳正極反位缺陷動態(tài)演化”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