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樁鉆頭包括第一箱體(14),所述第一箱體(14)安裝有動力驅動裝置、動力傳動機構和執(zhí)行裝置,所述動力驅動裝置連接有動力傳動機構,所述動力傳動機構包括第一主動鏈輪(19)、第二主動鏈輪(110)、動力輸入鏈輪(127)、第一鏈條(128)、換向傳動箱(123)、第一傳動軸(122)、第一鏈輪(129)、第二鏈輪(121)和第二鏈條(126),第一動力傳動軸(18)中部連接有第一主動鏈輪(19)和第二主動鏈輪(110),所述第一主動鏈輪(19)位于第二主動鏈輪(110)上側,所述第一箱體(14)內腔的左右兩側均連接有換向傳動箱(123),所述換向傳動箱(123)輸入軸上端連接有動力輸入鏈輪(127),左側的所述動力輸入鏈輪(127)與第一主動鏈輪(19)之間、右側的所述動力輸入鏈輪(127)與第二主動鏈輪(110)之間均安裝有第一鏈條(128),所述換向傳動箱(123)前后兩側均設置有輸出軸,所述換向傳動箱(123)輸出軸通過聯(lián)軸器(124)連接有第一傳動軸(122);
所述動力傳動機構連接有執(zhí)行裝置,所述執(zhí)行裝置包括第一執(zhí)行部件(118)和第二執(zhí)行部件(112),所述第一箱體(14)下方左右兩側均安裝有第一執(zhí)行部件(118),所述第一執(zhí)行部件(118)與第一傳動軸(122)之間通過第一鏈輪(129)、第二鏈輪(121)和第二鏈條(126)傳動連接,所述第一傳動軸(122)遠離第一箱體(14)的一端均安裝有第二執(zhí)行部件(112);
所述第一執(zhí)行部件(118)包括旋轉軸體(120)和第一挖掘執(zhí)行元件(119),所述旋轉軸體(120)與第一箱體(14)轉動連接,所述旋轉軸體(120)外壁固定連接有第一挖掘執(zhí)行元件(119),所述旋轉軸體(120)前后兩端均安裝有第二鏈輪(121),所述第一傳動軸(122)連接有第一鏈輪(129),所述第一鏈輪(129)與第二鏈輪(121)位置左右對應,所述第一鏈輪(129)與第二鏈輪(121)之間安裝有第二鏈條(126);
所述第二執(zhí)行部件(112)包括履帶式驅動輪(115)、履帶式從動輪(113)、履帶鏈軌(114)、第二挖掘執(zhí)行元件(117)、動力板(116)和從動軸(125),所述履帶式驅動輪(115)與第一傳動軸(122)遠離第一箱體(14)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箱體(14)下方左右兩側均轉動連接有從動軸(125),所述從動軸(125)前后兩端均連接有履帶式從動輪(113),所述履帶式驅動輪(115)和履帶式從動輪(113)位置左右對應,所述履帶式驅動輪(115)和履帶式從動輪(113)之間安裝有履帶鏈軌(114),所述履帶鏈軌(114)外壁固定連接有動力板(116),所述動力板(116)前后兩側均連接有第二挖掘執(zhí)行元件(117)。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驅動裝置包括第一動力傳動軸(18)、第一連接方頭(11)、提拉壓板(15)和壓力傳導板(12),所述第一箱體(14)中部安裝有第一動力傳動軸(18),所述第一動力傳動軸(18)通過軸承(17)與第一箱體(14)轉動連接,所述軸承(17)上下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軸承壓板(13)和第二軸承壓板(16),所述第一軸承壓板(13)、第二軸承壓板(16)與第一箱體(14)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箱體(14)上端連接有提拉壓板(15),所述第一動力傳動軸(18)上側外壁設置有擋肩(130),所述擋肩(130)位于提拉壓板(15)內,所述擋肩(130)下側設置有壓力傳導板(12),所述壓力傳導板(12)固定連接于第一箱體(14)上側,所述第一動力傳動軸(18)上側固定連接有動力輸入第一連接方頭(11)。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體(14)下側連接有提拉保護軸(111),所述提拉保護軸(111)位于第一動力傳動軸(18)下側。
4.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樁鉆頭包括動力頭部件(21)、動力傳動部件(27)和第三執(zhí)行部件(211),所述動力頭部件(21)包括機架(22)、第二連接方頭(24)、第二動力傳動軸(25)、回轉支承(26),所述機架(22)中部上下兩側均安裝有回轉支承(26),所述機架(22)通過回轉支承(26)轉動連接有第二動力傳動軸(25),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25)上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連接方頭(24),所述機架(22)外側邊緣均勻安裝有第三執(zhí)行部件(211);
所述第三執(zhí)行部件(211)與動力頭部件(21)之間設置有動力傳動部件(27),所述動力傳動部件(27)包括主動鏈輪(23)、第一從動鏈輪(29)、第二從動鏈輪(210)、第一傳動鏈條(213)和第二傳動鏈條(214),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25)上端安裝有兩個主動鏈輪(23),兩個所述主動鏈輪(23)位置上下對應,左側的第二傳動軸(215)上端連接有第一從動鏈輪(29),右側的第二傳動軸(215)上端連接有第二從動鏈輪(210),上側的所述主動鏈輪(23)與第一從動鏈輪(29)之間安裝有第一傳動鏈條(213),下側的所述主動鏈輪(23)與第二從動鏈輪(210)之間安裝有第二傳動鏈條(214);所述第三執(zhí)行部件(211)包括第二傳動軸(215)、軸套(216)和執(zhí)行切削元件(212),所述軸套(216)連接于機架(22)外側邊緣,所述軸套(216)內部通過軸承轉動連接有第二傳動軸(215)。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執(zhí)行切削元件(212)包括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217)和第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218),所述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217)和第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218)分別固定連接于相鄰的兩個第二傳動軸(215)下端,且所述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217)和第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218)交錯分布。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25)為臺階軸,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25)的臺階部分位于機架(22)下側。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鏈輪(23)與第一從動鏈輪(29)、第二從動鏈輪(210)均適配,且所述第一從動鏈輪(29)和第二從動鏈輪(210)外徑長度相同,所述主動鏈輪(23)外徑長度大于第一從動鏈輪(29)和第二從動鏈輪(210)的外徑長度。
8.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轉支承(26)為無外齒式回轉支承。
9.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樁鉆頭包括第二箱體(31),所述第二箱體(31)內部的邊緣縱向設置有均勻排布的磨削軸套(32),均勻排布的所述磨削軸套(32)的下端貫穿第二箱體(31)的下側壁延伸至第二箱體(31)的下端,固定設置有磨削頭(33),所述磨削軸套(32)的上端貫穿第二箱體(31)的上側壁并延伸至第二箱體(31)的上端,固定設置有液壓馬達(34),所述液壓馬達(34)的側壁固定設置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的上端設置進油口,所述第二箱體(31)的內部固定設置油箱(35),所述油箱(35)設置至少2個,各所述油箱(35)間固定設置電機和液壓泵;所述電機包括第一電機(36),所述第一電機(36)的輸出端固定設置第一液壓泵(37),所述第一液壓泵(37)的側壁固定設置第一進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電機(36)的右端固定設置第二電機(38),所述第二電機(38)的輸出端固定設置第二液壓泵(39),所述第二液壓泵(39)的側壁固定設置有第二進口和第二出口;所述液壓馬達(34)的出油口與油箱(35)連接,所述第一液壓泵(37)的第一進口和第二液壓泵(39)的第二進口均與所述油箱(35)連接,所述第一液壓泵(37)的第一出口和第二液壓泵(39)的第二出口均與液壓馬達(34)連接。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體(31)的上側壁固定設置有防轉板(310),所述防轉板(310)的內部縱向設置有第三連接方頭(311),所述第三連接方頭(311)的下側壁與所述第二箱體(31)的上側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方頭(311)的側壁固定設置有對稱的方頭加強板(312),所述方頭加強板(312)遠離第三連接方頭(311)的一側與所述防轉板(310)的內壁固定連接。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軸套(32)的內部縱向設置有磨削頭傳動軸(313),所述磨削頭傳動軸(313)的下端與所述磨削頭(33)固定連接,所述磨削頭傳動軸(313)的上端貫穿磨削軸套(32)的上側壁并與所述液壓馬達(34)的輸出端固定連接,所述磨削頭傳動軸(313)軸壁的上端與所述磨削軸套(32)轉動連接。
12.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旋挖機方樁鉆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頭(33)包括刀體(316)和凸起部件(317),所述凸起部件(317)均勻排布在刀體(316)周圍。
13.一種旋挖機方樁清孔鉆,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樁清孔鉆包括動力輸入第四連接方頭(41)與安裝機架板(44),所述動力輸入第四連接方頭(41)底部連接安裝板,所述安裝板底部與帶外齒回轉支承(42)外圈連接,所述帶外齒回轉支承(42)內圈接在安裝機架板(44)頂部中間,所述安裝機架板(44)內頂部左右兩側均縱向開設有活動槽,所述活動槽內壁安裝有軸承,所述軸承的內壁與連接柱外壁連接,所述連接柱的頂部與傳動齒輪(43)連接,所述帶外齒回轉支承(42)的外圈與傳動齒輪(43)嚙合,左右兩側所述連接柱的底部分別與繞線筒一(45)、繞線筒二(46)連接,所述安裝機架板(44)內中部縱向設有滑柱,所述滑柱正面頂部與底部分別設有連接軸一(47)與連接軸五(412),所述滑柱的外壁套設有拉伸連接套(410),所述拉伸連接套(410)正面上方、中部與下方分別設有連接軸二(49)、連接軸三(414)與連接軸四(413),所述繞線筒一(45)與繞線筒二(46)上分別纏繞有鋼絲繩一(48)與鋼絲繩二(411),所述鋼絲繩一(48)的另一端通過連接軸一(47)轉換打結連接在連接軸二(49)上,所述鋼絲繩二(411)的另一端通過連接軸五(412)轉換打結連接在連接軸四(413)上,所述安裝機架板(44)頂部左右兩側均鉸接有夾土板(416),所述連接軸三(414)通過銷軸與傳遞軸(415)連接,所述傳遞軸(415)的另一端與夾土板(416)鉸接。
說明書: 一種旋挖鉆機方樁工法及設備技術領域[0001] 本發(fā)明屬于工程施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旋挖鉆機方樁工法及設備。背景技術[0002]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目前更多地向中西部特別是云貴高原、攀西高原、青藏高原等高山險地區(qū)域傾斜。國家擬建或在建的多條高速(如四川沿江高速、樂西高速等)或高鐵(如川藏鐵路等)等基建項目地處多條地震帶上,且山高路險,極易發(fā)生山體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其臨邊支護要求較高,施工圖設計也加入了更多的方形支護抗滑樁的設計元素。
[0003] 方形支護樁設計孔徑較大,目前大都采用人工挖孔的形式成樁,極少數(shù)采用的機械式成孔,因相關機具及技術的局限,其施工質量和效率普遍不理想。
[0004] 而人工挖孔至少存在如下幾大弊端:1、危險系數(shù)高,安全防護成本高;2、護壁材料損耗量大;3、施工效率嚴重低下,工效成本虛高;4、人工挖孔施工綜合成本太高(含人工挖孔費、電費、護壁材料費、護壁模板費,安全措施費、人工效率低造成的工效成本等)。發(fā)明內容[0005]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旋挖鉆機方樁工法及設備。[0006] 為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旋挖鉆機方樁工法,包括如下步驟:[0007] S1:場地平整;S2:測量放線;S3:井口砼護壁;S4:鉆機就位;S5:鉆機調垂;S6:引孔鉆進:護壁內設置引孔,基于引孔進行鉆進形成方樁鉆孔;S7:復孔鉆進:在鉆進引孔的基礎上,繼續(xù)鉆進復孔,在引孔鉆進和復孔鉆進后形成預成孔;[0008] S8:方孔鉆進:根據(jù)上述通過鉆機的引孔鉆進和復孔鉆進達到預成孔后,進行方孔鉆進;S9:圓鉆清孔:在步驟S8之后,進行孔底沉渣清理,從一端到另一端反復平掃孔底,直至基本將孔底沉渣清除干凈;S10:方鉆清孔:用方形清孔鉆頭進行孔底沉渣清理。[0009] 優(yōu)選的,步驟S10后,還包括如下步驟:[0010] S11:測量沉渣;S12:鋼筋籠制安;S13:砼澆注。[0011] 優(yōu)選的,根據(jù)地質構造的不同,步驟S6引孔鉆進包括以下2種鉆進方式:[0012] (1)四角引孔法:對于地層結構穩(wěn)定的樁基,采用圓形截齒撈砂鉆頭在樁基4個角開梅花狀引孔,每個引孔鉆至設計孔底標高,;
[0013] (2)單孔引孔法:對于地層構造不穩(wěn)定的樁基,采用圓形截齒撈砂鉆或鉆頭,在該樁基偏離鉆機遠端方向開引孔,并鉆進至設計孔底標高,所述圓形截齒撈砂鉆或鉆頭的尺
寸大于方式(1)中圓形截齒撈砂鉆頭的尺寸。
[0014] 優(yōu)選的,根據(jù)地質構造的不同,步驟S7復孔鉆進包括以下2種成孔方式:[0015] (1)四角引孔法:對于地層結構穩(wěn)定的樁基,采用圓形截齒撈砂鉆在方樁中心鉆進,直至鉆進到設計樁底標高達到預成孔;
[0016] (2)單孔引孔法:對于地層構造不穩(wěn)定的樁基,采用圓形截齒撈砂鉆在方樁靠旋挖鉆機近端鉆進,直至鉆進到設計樁底標高達到預成孔,所述圓形截齒撈砂鉆或鉆頭的尺寸
小于方式(1)中圓形截齒撈砂鉆頭的尺寸。
[0017] 優(yōu)選的,步驟S8方孔鉆進采用方樁鉆頭進行,所述方樁鉆頭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安裝有動力驅動裝置、動力傳動機構和執(zhí)行裝置,所述動力驅動裝置包括動力傳動軸、第一連接方頭、提拉壓板和壓力傳導板,所述箱體中部安裝有動力傳動軸,所述動力傳動軸與箱體轉動連接,所述軸承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所述軸承分別位于箱體上下兩側,所述軸承上下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軸承壓板和第二軸承壓板,所述第一軸承壓板、第二軸承壓板與箱體之間通過螺釘連接,所述軸承安裝于第一軸承壓板和第二軸承壓板之間,所述箱體上端通過螺
釘連接有提拉壓板,所述動力傳動軸上側外壁設置有擋肩,所述擋肩位于提拉壓板內,所述擋肩下側設置有壓力傳導板,所述壓力傳導板固定連接于箱體上側,所述動力傳動軸上側
固定連接有動力輸入第一連接方頭。
[0018] 優(yōu)選的,所述動力驅動裝置連接有動力傳動機構,所述動力傳動機構包括第一主動鏈輪、第二主動鏈輪、動力輸入鏈輪、第一鏈條、換向傳動箱、傳動軸、第一鏈輪、第二鏈輪和第二鏈條,所述動力傳動軸中部連接有第一主動鏈輪和第二主動鏈輪,所述第一主動鏈
輪位于第二主動鏈輪上側,所述箱體內腔的左右兩側均連接有換向傳動箱,所述換向傳動
箱輸入軸上端連接有動力輸入鏈輪,左側的所述動力輸入鏈輪與第一主動鏈輪之間、右側
的所述動力輸入鏈輪與第二主動鏈輪之間均安裝有第一鏈條,所述換向傳動箱前后兩側均
設置有輸出軸,所述換向傳動箱輸出軸通過聯(lián)軸器連接有傳動軸。
[0019] 優(yōu)選的,所述動力傳動機構連接有執(zhí)行裝置,所述執(zhí)行裝置包括第一執(zhí)行部件和第二執(zhí)行部件,所述箱體下方左右兩側均安裝有第一執(zhí)行部件,所述第一執(zhí)行部件與傳動
軸之間通過第一鏈輪、第二鏈輪和第二鏈條傳動連接,所述傳動軸遠離箱體的一端均安裝
有第二執(zhí)行部件。
[0020]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執(zhí)行部件包括旋轉軸體和第一挖掘執(zhí)行元件,所述旋轉軸體與箱轉動連接,所述旋轉軸體外壁固定連接有第一挖掘執(zhí)行元件,所述旋轉軸體前后兩端均
安裝有第二鏈輪,所述傳動軸連接有第一鏈輪,所述第一鏈輪與從第二鏈輪位置左右對應,所述第一鏈輪與第二鏈輪之間安裝有第二鏈條。
[0021]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執(zhí)行部件包括履帶式驅動輪、履帶式從動輪、履帶鏈軌、第二挖掘執(zhí)行元件、動力板和從動軸,所述履帶式驅動輪與傳動軸遠離箱體的一端連接,所述箱體下方左右兩側均轉動連接有從動軸,所述從動軸前后兩端均連接有履帶式從動輪,所述履帶式驅動輪和履帶式從動輪位置左右對應,所述履帶式驅動輪和履帶式從動輪之間安裝有
履帶鏈軌,所述履帶鏈軌外壁固定連接有動力板,所述動力板前后兩側均連接有第二挖掘
執(zhí)行元件。
[0022] 優(yōu)選的,所述箱體下側連接有提拉保護軸,所述提拉保護軸位于第一動力傳動軸下側。
[0023] 優(yōu)選的,步驟S8方孔鉆進采用方樁鉆頭進行,所述方樁鉆頭包括動力頭部件、動力傳動部件和第三執(zhí)行部件,所述動力頭部件包括機架、第二連接方頭、第二動力傳動軸、回轉支承,所述機架中部上下兩側均安裝有回轉支承,所述機架通過回轉支承轉動連接有第二動力傳動軸,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上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連接方頭,所述機架外側邊緣均
勻安裝有第三執(zhí)行部件。
[0024] 優(yōu)選的,所述執(zhí)行部件包括傳動軸、軸套和執(zhí)行切削元件,所述軸套連接于機架外側邊緣,所述軸套內部通過軸承轉動連接有傳動軸。[0025] 優(yōu)選的,所述執(zhí)行切削元件包括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和第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所述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和第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分別固定連接于相鄰的兩個傳動軸下端,且所述第一
執(zhí)行切削元件和第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交錯分布。
[0026]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三執(zhí)行部件與動力頭部件之間設置有動力傳動部件,所述動力傳動部件包括主動鏈輪、第一從動鏈輪、第二從動鏈輪、第一傳動鏈條和第二傳動鏈條,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上端安裝有兩個主動鏈輪,兩個所述主動鏈輪位置上下對應,左側的所述
傳動軸上端連接有第一從動鏈輪,右側的所述傳動軸上端連接有第二從動鏈輪,上側的所
述主動鏈輪與第一從動鏈輪之間安裝有第一傳動鏈條,下側的所述主動鏈輪與第二從動鏈
輪之間安裝有第二傳動鏈條。
[0027]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為臺階軸,且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的臺階部分位于機架下側。
[0028] 優(yōu)選的,所述主動鏈輪與第一從動鏈輪、第二從動鏈輪均適配,且所述第一從動鏈輪和第二從動鏈輪相同,所述主動鏈輪外徑長度大于第一從動鏈輪和第二從動鏈輪的外徑長度。
[0029] 優(yōu)選的,所述回轉支承為無外齒式回轉支承。[0030] 優(yōu)選的,步驟S8方孔鉆進采用方樁鉆頭進行,所述方樁鉆頭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內部的邊緣縱向設置有均勻排布的磨削軸套,均勻排布的所述磨削軸套的下端均貫穿箱體的下側壁延伸至箱體的下端,固定設置有磨削頭,所述磨削軸套的上端均貫穿箱體的上側壁
并延伸至箱體的上端,固定設置有液壓馬達,所述液壓馬達的側壁固定設置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的上端設置進油口,所述箱體的內部固定設置油箱,所述油箱設置至少2個,各所述油箱間固定設置電機和液壓泵。
[0031] 優(yōu)選的,所述電機包括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端固定設置第一液壓泵,所述第一液壓泵的側壁固定設置第一進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電機的右端固定設置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的輸出端固定設置第二液壓泵,所述第二液壓泵的側壁固定設置有第二
進口和第二出口。
[0032] 優(yōu)選的,所述箱體的上側壁固定設置有防轉板,所述防轉板的內部縱向設置有第三連接方頭,所述第三連接方頭的下側壁與所述箱體的上側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方
頭的側壁固定設置有對稱的方頭加強板,所述方頭加強板遠離第三連接方頭的一側與所述
防轉板的內壁固定連接。
[0033] 優(yōu)選的,所述磨削軸套的內部縱向設置有磨削頭傳動軸,所述磨削頭傳動軸的下端與所述磨削頭固定連接,所述磨削頭傳動軸的上端貫穿磨削軸套的上側壁并與所述液壓
馬達的輸出端固定連接,所述磨削頭傳動軸軸壁的上端與所述磨削軸套轉動連接。
[0034] 優(yōu)選的,所述磨削頭包括刀體和凸起部件,所述凸起部件均勻排布在刀體周圍。[0035] 優(yōu)選的,所述液壓馬達的出油口與油箱連接,所述第一液壓泵的第一進口和第二液壓泵的第二進口均與所述油箱連接,所述第一液壓泵的第一出口和第二液壓泵的第二出
口均與液壓馬達連接。
[0036] 優(yōu)選的,步驟S10所述方形清孔鉆頭為方樁清孔鉆,包括動力輸入第四連接方頭與安裝機架板,所述動力輸入第四連接方頭底部連接安裝板,所述安裝板底部與帶外齒回轉
支承外圈連接,所述帶外齒回轉支承內圈接在安裝機架板頂部中間,所述安裝機架板內頂
部左右兩側均縱向開設有活動槽,所述活動槽內壁安裝有軸承,所述軸承的內壁與連接柱
外壁連接,所述連接柱的頂部與傳動齒輪連接,所述帶外齒回轉支承的外圈與傳動齒輪嚙
合,左右兩側所述連接柱的底部分別與繞線筒一、繞線筒二連接,所述安裝機架板內中部縱向設有滑柱,所述滑柱正面頂部與底部分別設有連接軸一與連接軸五,所述滑柱的外壁套
設有拉伸連接套,所述拉伸連接套正面上方、中部與下方分別設有連接軸二、連接軸三與連接軸四,所述繞線筒一與繞線筒二上分別纏繞有鋼絲繩一與鋼絲繩二,所述鋼絲繩一的另
一端通過連接軸一轉換打結連接在連接軸二上,所述鋼絲繩二的另一端通過連接軸五轉換
打結連接在連接軸四上,所述安裝機架板頂部左右兩側均鉸接有夾土板,所述連接軸三通
過銷軸與傳遞軸連接,所述傳遞軸的另一端與夾土板鉸接。
[0037]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新的旋挖鉆機方樁工法,可以全程使用設備進行方樁施工,有效減少了勞務人員的井下作業(yè),從源頭上規(guī)避了項目安全生產(chǎn)
風險。本發(fā)明還配合該方樁施工工法提供了三種方樁鉆頭和一種方樁清孔鉆,進一步實現(xiàn)
了方樁施工的全程機械化。
附圖說明[0038] 圖1為本發(fā)明旋挖鉆機方樁工法流程示意圖;[0039] 圖2為本發(fā)明一種實施方式下方樁鉆頭結構示意圖;[0040] 圖3為圖2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0041] 圖4為圖2的B?B剖視結構示意圖;[0042] 圖5為圖2右視結構示意圖;[0043] 圖6為圖2方樁鉆頭一種實施方式下第二執(zhí)行部件結構示意圖;[0044] 圖7為圖2俯視結構示意圖;[0045] 圖8為圖2立體結構示意圖;[0046] 圖9為圖2方樁鉆頭另一種實施方式下第一執(zhí)行部件示意圖;[0047] 圖10為圖2方樁鉆頭另一種實施方式下第二執(zhí)行部件示意圖;[0048] 圖11為本發(fā)明第二種實施方式下方樁鉆頭結構示意圖;[0049] 圖12為圖11仰視結構示意圖;[0050] 圖13為圖11俯視結構示意圖;[0051] 圖14為圖13的A?A結構示意圖;[0052] 圖15為圖14的B?B結構示意圖;[0053] 圖16為圖1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0054] 圖17為圖11方樁鉆頭的兩個執(zhí)行部件結構示意圖;[0055] 圖18為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立體結構示意圖;[0056] 圖19為第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立體結構示意圖;[0057] 圖20為本發(fā)明第三種實施方式下方樁鉆頭俯視結構示意圖;[0058] 圖21為圖20的前視結構示意圖;[0059] 圖22為圖20的A?A向剖視結構示意圖;[0060] 圖23為圖21的B?B向剖視結構示意圖;[0061] 圖24為圖20方樁鉆頭的磨削軸套剖視結構示意圖;[0062] 圖25為圖20方樁鉆頭的磨削頭結構示意圖;[0063] 圖26為本發(fā)明一種實施方式下旋挖方樁清孔鉆結構示意圖(關閉狀態(tài));[0064] 圖27為圖26的左側視圖;[0065] 圖28為圖26的立體圖;[0066] 圖29為圖26方樁清孔鉆的夾土板展開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0067]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若未特別指明,實施例中所用的技術手段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常規(guī)手段。[0068]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0069] 本發(fā)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旋挖鉆機方樁工法,根據(jù)地質構造的不同和方形抗滑樁設計規(guī)格的不同,采取的施工機械、工藝、鉆具等不盡相同,本發(fā)明實施例均以設計規(guī)格(2.0m×3.0m)的方樁為例。如圖1所示,所示工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0070] S1:場地平整:預先對施工位置土地平整并壓實。[0071] S2:測量放線:在平整的場地上測量數(shù)據(jù)并對場地放線,標出需要施工鉆挖位置。[0072] S3:井口砼護壁:在需要施工鉆挖位置通過混凝土澆筑護壁。[0073] S4:鉆機就位:鉆機移動至護壁處,鉆機就位前,壓實地面,確保鉆機的平穩(wěn),在鉆進過程中不會因沉陷產(chǎn)生傾斜或位移。[0074] S5:鉆機調垂:為確保樁基成孔后的垂直度,根據(jù)鉆機自帶的水平儀調整好鉆機鉆桿的垂直度,使得鉆機鉆桿與護壁中心位置對應。[0075] S6:引孔鉆進:護壁內設置引孔,基于引孔進行鉆進形成方樁鉆孔。[0076] 根據(jù)地質構造的不同,步驟S6中的引孔鉆進具體分為以下2種方式鉆進:[0077] A.引孔鉆進方式1,四角引孔法:地勘報告揭示地層構造較穩(wěn)定,不易塌孔的樁基,采用φ800mm圓形截齒撈砂鉆頭【以設計規(guī)格(2.0m×3.0m)的方樁為例】在該樁基4個角開梅花狀引孔,每個引孔應鉆至設計孔底標高。
[0078] B.引孔鉆進方式2,單孔引孔法:地勘報告揭示地層構造不穩(wěn)定,容易塌孔的樁基,采用φ1500mm圓形截齒撈砂鉆或鉆頭【以設計規(guī)格(2.0m×3.0m)的方樁為例】,為防止樁孔偏位,根據(jù)地形地貌及場地條件在該樁基偏離鉆機遠端方向開引孔,并鉆進至設計孔底標高;
[0079] S7:復孔鉆進:在鉆進引孔的基礎上,繼續(xù)鉆進復孔,在引孔鉆進和復孔鉆進后形成預成孔。[0080] 根據(jù)地質構造的不同,所述復孔鉆進具體包括以下兩種成孔方式,分別與步驟S6的方式1、2對應:
[0081] A.復孔鉆進方式1,四角引孔法:地質較穩(wěn)定的梅花狀引孔樁基,旋挖鉆機采用φ2000mm圓形截齒撈砂鉆在方樁中心鉆進,直至鉆進到設計樁底標高達到預成孔(對應步驟6
的方式1:四角引孔法)。
[0082] B.復孔鉆進方式2,單孔引孔法:地勘報告揭示地層構造不穩(wěn)定,容易塌孔單引孔的樁基,采用φ1500mm或φ1800mm圓形截齒撈砂鉆在方樁靠旋挖鉆機近端鉆進,直至鉆進
到設計樁底標高達到預成孔(對應步驟6的方式2:單孔引孔法)。
[0083] 因單孔引孔法樁基地質構造較不穩(wěn)定,在鉆進過程中若遇塌孔較為嚴重時,應合理并及時采取泥漿護壁或深基方樁鋼護筒護壁的方式跟進施工。
[0084] S8:方孔鉆進:根據(jù)上述通過鉆機的引孔鉆進和復孔鉆進達到預成孔后,進行方孔鉆進,利用鉆機的動能,經(jīng)過動能傳動部件機構轉換,將橫向旋轉動能轉換成縱向旋轉動能,再通過方樁鉆頭執(zhí)行部件機構進行掘進修邊處理。在方孔鉆進過程中,若遇塌孔嚴重需要埋設護筒時,應根據(jù)設計規(guī)格每邊加大100mm并按與塌孔深度相應長度制作方形鋼護筒
下放至塌孔標高以下,以起到護壁防止塌孔的作用。因方孔鉆進過程中孔壁有大量孔渣掉
落至預成孔的孔底,而方樁鉆頭不具備撈渣功能,所以應在方孔鉆進過程中多次重復進行
圓形鉆頭撈渣及方孔鉆進,直至方孔鉆進到設計孔底標高。
[0085] S9:圓鉆清孔:在步驟S8之后,進行孔底沉渣清理,先用φ800mm清孔鉆清理四個角點沉渣,再用φ2000mm清孔鉆清理整個孔底,從一端到另一端反復平掃孔底,直至基本將孔底沉渣清除干凈。[0086] S10:方鉆清孔:用方形清孔鉆頭進行孔底沉渣清理,方形清孔的原理是利用活動連桿結合雙活頁夾渣板,在清孔器強大自重力作用下,慢速提拉中心活動連桿,雙活頁夾渣板自行閉合將孔底沉渣全部刮至孔底中心處并形成倒三角的夾渣空間,然后用旋挖鉆機鉆
桿提拉方樁清孔器,此步驟可重復多次完成對孔底沉渣的清理,直至完全清除孔底沉渣。
[0087] S11:測量沉渣:方鉆清孔完畢后利用沉渣盤測量孔底沉渣,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步工序;若不合格將進行二次或多次清孔,也可利用圓形清孔鉆頭反復清孔。
[0088] S12:鋼筋籠制安:鋼筋籠在專用加工廠區(qū)按設計要求備料、初加工;在施工現(xiàn)場進行綁扎及焊接成型。[0089] 步驟S12中鋼筋籠制作安裝的施工要點為:鋼筋籠直徑配筋規(guī)格按設計要求;鋼筋籠保護層厚度50mm;焊接時不能使主筋斷面受損;制作堆放場地應保持平整、清潔,上覆下墊、防雨防水。
[0090] 鋼筋吊裝:鋼筋籠經(jīng)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吊裝安放,檢查內容為:籠長、籠徑應符合要求;鋼筋籠籠頂?shù)跹b骨架焊接是否滿足安全吊裝施工,支護樁縱筋錨入冠梁的長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0091] 方樁鋼筋籠吊裝應采用四角支撐吊裝骨架平行吊裝,吊裝下放時應高吊慢放,同時在鋼筋籠四方由專人扶正,盡量避免剮蹭方樁孔壁,避免造成孔壁渣土掉落形成孔底沉
渣。
[0092] S13:砼澆注:砼灌注采用水下砼灌注法,方樁設計橫斷面較大,采用兩組導管同時進行施工,其工藝流程包括:吊車就位、測量孔深、核算導管長度、下設導管、砼澆注。[0093] 其中,導管長度根據(jù)實測孔深確定,施工中導管下端距孔底按200mm~400mm控制孔底出料間隙。
[0094] 初灌要求:初灌量是砼灌注的關鍵指標,初灌后應保證導管埋置深度不少于2.0m。[0095] 砼澆注:砼強度按設計要求采用水下砼,配合比由拌和站提供并嚴格執(zhí)行。每次砼澆注后應及時測量砼面上升高度,計算導管埋深,并及時拆卸導管,導管埋置深度不宜大8.0m;每次拆卸導管后,導管埋置深度不得少于3.0m;當確認砼灌至樁頂時,應仔細探測砼面標高,確認合格后,方可提升導管。砼澆注過程中應組織好人力、物力,連續(xù)灌注,不得中間停頓,水下灌注砼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刂谱詈笠淮螡仓?,樁頂不得偏低,混凝土上層存在一層與混凝土接觸的浮漿層需要鑿除,為此混凝土高度需超澆500mm,將設計標高以上的部分用人工或人工配合風鎬剔鑿,灌注過程中由灌注記錄員做好灌注記錄。
[0096] 砼澆注進程中,若有埋設方形鋼護筒的樁基,應根據(jù)護筒體積及護筒外部塌孔空洞情況核算適量的超灌系數(shù)并適量超灌,在砼澆注完成后實時利用吊車等機械將鋼護筒拔
出。在完成砼澆注48小時后,根據(jù)設計要求,將設計樁頂標高以上的部分用人工或人工配合風鎬剔鑿,完成樁頭破除。再根據(jù)相關規(guī)范要求達到養(yǎng)護期后方可進行樁基檢測完成養(yǎng)護
成樁即可。
[0097] 本發(fā)明的第二目的是配合上述工法提供一種全新的方樁鉆頭(主要用于上述工法的步驟S8。)。
[0098] 所述方樁鉆頭的一種實施方式如圖2?10所示的一種方形鉆孔灌注樁基用方樁鉆頭。需要說明的是:此處的“灌注樁基用”所稱的“灌注”并非具體指某一道工序,更不是指代上述工法中的S13,而是代表成樁的形式是“灌注成樁”;此處所用的方樁鉆頭主要用于上述工法步驟S8。所述方樁鉆頭包括箱體14,所述箱體14安裝有動力驅動裝置、動力傳動機構和執(zhí)行裝置。箱體14呈長方體狀。所述動力驅動裝置包括第一動力傳動軸18、動力輸入第一連接方頭11、提拉壓板15和壓力傳導板12。所述箱體14中部安裝有第一動力傳動軸18,所述第一動力傳動軸18通過軸承17與箱體14轉動連接。所述軸承17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所述軸承17
分別位于箱體14上下壁板的圓孔內,所述軸承17上下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軸承壓板13和第
二軸承壓板16。所述第一軸承壓板13、第二軸承壓板16與箱體14之間通過螺釘連接。所述軸承17安裝于第一軸承壓板13和第二軸承壓板16之間,通過第一軸承壓板13和第二軸承壓板
16對軸承17進行固定,所述箱體14上端通過螺釘連接有提拉壓板15,所述第一動力傳動軸
18上側外壁設置有擋肩130,所述擋肩130位于提拉壓板15內。所述擋肩130下側設置有壓力傳導板12,所述壓力傳導板12固定連接于箱體14上側。擋肩130與第一動力傳動軸18為一體成型,結構穩(wěn)固。
[0099] 如圖3、4所示,所述第一動力傳動軸18上側固定連接有動力輸入第一連接方頭11。在使用時,所述方樁鉆頭通過所述第一連接方頭11連接于現(xiàn)有的旋挖鉆機上,旋挖鉆機驅
動第一連接方頭11旋轉,實現(xiàn)動力輸入。
[0100] 所述動力驅動裝置連接有動力傳動機構,所述動力傳動機構包括第一主動鏈輪19、第二主動鏈輪110、動力輸入鏈輪127、第一鏈條128、換向傳動箱123、傳動軸122、第一鏈輪129、第二鏈輪121和第二鏈條126。所述第一動力傳動軸18中部通過螺釘連接有第一主動鏈輪19和第二主動鏈輪110。所述第一主動鏈輪19位于第二主動鏈輪110上側。所述箱體14
內腔的左右兩側均通過螺栓連接有換向傳動箱123,所述換向傳動箱123為T形換向傳動箱,例如T系列螺旋傘齒輪轉向器,為成熟的現(xiàn)有技術。所述換向傳動箱123的傳動方式為降速
傳動,所述降速傳動為成熟的現(xiàn)有技術,根據(jù)齒輪大小調整配合比(速比)即可。采用降速傳動,可實現(xiàn)轉速的可控降低。所述換向傳動箱123輸入軸上端通過螺釘連接有動力輸入鏈輪
127,左側的動力輸入鏈輪127與第一主動鏈輪19位于同一高度,右側的動力輸入鏈輪127與第二主動鏈輪110位于同一高度。需要說明的是,圖4中,第一主動鏈輪19和第二主動鏈輪
110重疊,圖中只標出第一主動鏈輪19。左側的所述動力輸入鏈輪127與第一主動鏈輪19之
間、右側的所述動力輸入鏈輪127與第二主動鏈輪110之間均安裝有第一鏈條128。所述換向傳動箱123前后兩側均設置有輸出軸,所述換向傳動箱123輸出軸通過聯(lián)軸器124連接有傳
動軸122。
[0101] 所述動力傳動機構連接有執(zhí)行裝置,所述執(zhí)行裝置包括第一執(zhí)行部件118和第二執(zhí)行部件112。所述箱體14下方左右兩側均安裝有第一執(zhí)行部件118,所述第一執(zhí)行部件118與傳動軸122之間通過第一鏈輪129、第二鏈輪121和第二鏈條126傳動連接,所述傳動軸122遠離箱體14的一端均安裝有第二執(zhí)行部件112。
[0102] 如圖4、5所示,所述第一執(zhí)行部件118包括旋轉軸體120和第一挖掘執(zhí)行元件119。所述第一挖掘執(zhí)行原件119為堅硬的凸起結構。所述旋轉軸體120與箱體14轉動連接,所述
旋轉軸體120外壁固定連接有第一挖掘執(zhí)行元件119。所述旋轉軸體120前后兩端均安裝有
第二鏈輪121。所述傳動軸122通過螺釘連接有第一鏈輪129,所述第一鏈輪129與從第二鏈
輪121位置左右對應,所述第一鏈輪129與第二鏈輪121之間安裝有第二鏈條126,傳動軸122通過第二鏈條126帶動旋轉軸體120轉動。所述第一執(zhí)行部件118布置的第一挖掘執(zhí)行元件
119為堅硬的凸起,優(yōu)選為“子彈頭”形狀的凸起。第一挖掘執(zhí)行元件119的排布方式可以如圖4、5所示,均勻排布,與旋轉軸體120平行;也可以如圖9所示,在旋轉軸體120表面呈螺旋狀分布。優(yōu)選的方案為:各第一挖掘執(zhí)行元件119間的間隙為10?20mm。
[0103] 如圖4、6所示,所述第二執(zhí)行部件112包括履帶式驅動輪115、履帶式從動輪113、履帶鏈軌114、第二挖掘執(zhí)行元件117、動力板116和從動軸125。所述履帶式驅動輪115與傳動軸122遠離箱體14的一端通過螺釘連接。所述箱體14下方左右兩側均轉動連接有從動軸125,所述從動軸125前后兩端均通過螺栓連接有履帶式從動輪113。所述履帶式驅動輪115
和履帶式從動輪113位置左右對應,所述履帶式驅動輪115和履帶式從動輪113之間安裝有
履帶鏈軌114。所述履帶鏈軌114外壁固定連接有動力板116,所述動力板116前后兩側均焊
接有第二挖掘執(zhí)行元件117,傳動軸122帶動履帶式驅動輪115轉動,從而使履帶鏈軌114轉
動,第二挖掘執(zhí)行元件117跟隨履帶鏈軌114進行轉動。每個第二執(zhí)行部件112上可以設置一組所述第二挖掘執(zhí)行元件117和動力板116,也可以如圖10所示,設置多組第二挖掘執(zhí)行元
件117和動力板116。所述第二挖掘執(zhí)行元件117優(yōu)選為“子彈頭”形狀。優(yōu)選的方案為:第二挖掘執(zhí)行元件117的“子彈頭”朝向方向與履帶式驅動輪115旋轉方向保持一致。
[0104] 如圖3所示,所述箱體14下側通過螺釘連接有提拉保護軸111。所述提拉保護軸111位于第一動力傳動軸18下側,當提拉壓板15出現(xiàn)故障時,由提拉保護軸111實現(xiàn)防掉保護,防止第一動力傳動軸18掉落。
[0105] 本實施方式的工作原理:當方樁鉆頭向下工作時,向下預壓力通過動力輸入第一連接方頭11傳遞至第一動力傳動軸18,第一動力傳動軸18通過壓力傳導板12將預壓力傳遞
至箱體14。當方樁鉆頭向上運動時,第一動力傳動軸18通過擋肩130與提拉壓板15處于配合狀態(tài),進而將提拉作用力傳遞至箱體14。動力輸入時,第一動力傳動軸18處于旋轉狀態(tài),箱體14靜止不動,由旋挖鉆機動力頭驅動動力輸入第一連接方頭11,輸入動力源。動力傳動機構將動力驅動裝置上的動力傳遞給執(zhí)行裝置,旋挖鉆機動力頭通過動力輸入第一連接方頭
11帶動第一動力傳動軸18轉動,通過第一鏈條128傳動,第一動力傳動軸18帶動動力輸入鏈輪127轉動,動力輸入鏈輪127帶動換向傳動箱123輸出軸轉動,通過換向傳動箱123輸出軸
帶動傳動軸122轉動,傳動軸122帶動第一執(zhí)行部件118與第二執(zhí)行部件112工作。傳動軸122通過第二鏈條126帶動旋轉軸體120轉動,第一挖掘執(zhí)行元件119跟隨旋轉軸體120轉動,傳
動軸122同時能夠帶動履帶式驅動輪115轉動,履帶式驅動輪115帶動履帶鏈軌114轉動,第
二挖掘執(zhí)行元件117跟隨履帶鏈軌114轉動,用于向下掘進,方樁鉆頭在圓孔的基礎上進行
掘進,將孔壁切平整。
[0106] 所述方樁鉆頭的另一種實施方式如圖11?19所示,一種切削式方樁鉆頭,包括動力頭部件21、動力傳動部件27和第三執(zhí)行部件211。所述動力頭部件21包括機架22、第二連接方頭24、第二動力傳動軸25、回轉支承26。所述機架22中部上下兩側均安裝有回轉支承26,所述機架22通過回轉支承26轉動連接有第二動力傳動軸25,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25上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連接方頭24,旋挖鉆機通過第二連接方頭24輸入動力,帶動第二動力傳動軸
25轉動。
[0107] 所述機架22外側邊緣均勻安裝有第三執(zhí)行部件211。如圖17?19所示,所述第三執(zhí)行部件211包括傳動軸215、軸套216和執(zhí)行切削元件212。所述軸套216通過螺釘連接于機架
22外側邊緣,所述軸套216內部通過軸承轉動連接有傳動軸215。所述執(zhí)行切削元件212包括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217和第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218。所述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217和第二執(zhí)行切
削元件218分別固定連接于相鄰的兩個傳動軸215下端,且所述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217和第
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218交錯分布。執(zhí)行切削元件212自身結構切削部分高低交錯分布,如圖17
所示,以此來實現(xiàn)切削位置讓位和交叉切削。一種實施方式下,單個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217包括對稱設置的多個“二”字形結構,“二”字形結構上下兩橫等長,且橫向結構上設置數(shù)個凸起。對應的,單個第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218包括對稱設置的多個“一”字形結構,“一”字形結構的數(shù)量、形狀、大小均與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217的“二”字形結構對應,可剛好卡合到兩個橫向結構中間;同樣的,“一”字形結構的橫向結構上也設置數(shù)個凸起。當?shù)谝粓?zhí)行切削元件
217和第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218卡合配合時,兩者橫向結構上的凸起間錯設置。一種實施方式
下(圖示實施方式),單個第一執(zhí)行切削元件217上的“二”字形結構和單個第二執(zhí)行切削元件218上的“一”字形結構分別設置為3個。如圖12所示,多個執(zhí)行切削元件212整體呈矩形排列,各執(zhí)行切削元件212沿箱體內壁依次排布,彼此各不干涉,用于切削出方孔樁。
[0108] 如圖14、15所示,所述第三執(zhí)行部件211與動力頭部件21之間設置有動力傳動部件27,所述動力傳動部件27包括主動鏈輪23、第一從動鏈輪29、第二從動鏈輪210、第一傳動鏈條213和第二傳動鏈條214。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25上端安裝有兩個主動鏈輪23,兩個所述
主動鏈輪23位置上下對應。左側的所述傳動軸215上端通過螺釘連接有第一從動鏈輪29,右側的所述傳動軸215上端通過螺釘連接有第二從動鏈輪210。第一從動鏈輪29與上側的主動
鏈輪23位于同一平面,第二從動鏈輪210與下側的主動鏈輪23位于同一平面。上側的所述主動鏈輪23與第一從動鏈輪29之間安裝有第一傳動鏈條213,下側的所述主動鏈23與第二從
動鏈輪210之間安裝有第二傳動鏈條214,通過主動鏈輪23帶動第一從動鏈輪29、第二從動
鏈輪210轉動,進而帶動執(zhí)行切削元件212轉動,進行切削(為避免線條過多影響整潔,圖14中未示意出第一傳動鏈條213和第二傳動鏈條214)。
[0109] 所述主動鏈輪23與第一從動鏈輪29、第二從動鏈輪210均適配,且所述第一從動鏈輪29和第二從動鏈輪210外徑長度相同。所述主動鏈輪23外徑長度大于第一從動鏈輪29和
第二從動鏈輪210的外徑長度,即通過大鏈輪帶動小鏈輪轉動,以此來實現(xiàn)傳動增速的目
的。
[0110] 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25為臺階軸,且所述第二動力傳動軸25的臺階部分位于機架22下側,實現(xiàn)第二動力傳動軸25動力輸入轉動,機架22處于靜止不動狀態(tài),同時可實現(xiàn)當回轉支承26出現(xiàn)故障時,第二動力傳動軸25臺階部分可對機架22實現(xiàn)支承和保護功能。所述
回轉支承26為無外齒式回轉支承。所述機架22上側通過螺釘連接有防護罩28。
[0111] 本實施方式的工作原理:旋挖鉆機通過第二連接方頭24輸入動力,帶動第二動力傳動軸25轉動,第二動力傳動軸25同時帶動上下兩個主動鏈輪23轉動。由于上側的主動鏈
輪23通過第一傳動鏈條213與第一從動鏈輪29傳動連接,下側的主動鏈輪23通過第二傳動
鏈條214與第二從動鏈輪210傳動連接,從而帶動傳動軸215轉動,進而帶動執(zhí)行切削元件
212轉動,進行切削,在圓孔樁的基礎上鉆出方孔樁。
[0112] 所述方樁鉆頭的第三種實施方式如圖20?25所示,液壓式磨削方樁鉆頭,包括箱體31,箱體31內部的邊緣縱向設置有均勻排布的磨削軸套32。均勻排布的磨削軸套32的下端
均貫穿箱體31的下側壁延伸至箱體31的下側外端并固定設置有磨削頭33。磨削軸套32的上
端均貫穿箱體31的上側壁并延伸至箱體31的上側外端并固定設置有液壓馬達34。液壓馬達
34的側壁固定設置有出油口,出油口的上端固定設置有進油口。箱體31的內部固定設置有
對稱的油箱35,出油口和進油口分別通過管線與各對應的油箱35連接,實現(xiàn)進出油;具體進出油方向如圖22中的箭頭方向所示。油箱35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設置多個,圖示為設置2個的情況。兩個油箱35之間固定設置有第一電機36,第一電機36的輸出端固定設置有第一液壓
泵37。第一液壓泵37的側壁固定設置有第一進口和第一出口,第一電機36的右端固定設置
有第二電機38,第二電機38的輸出端固定設置有第二液壓泵39,第二液壓泵39的側壁固定
設置有第二進口和第二出口。液壓馬達34的出油口與油箱35連接固定,第一液壓泵37的第
一進口和第二液壓泵39的第二進口均與油箱35固定連接,第一液壓泵37的第一出口和第二
液壓泵39的第二出口均與液壓馬達34固定連接。
[0113] 箱體31的上側壁固定設置有防轉板310,防轉板310的內部縱向設置有第三連接方頭311。第三連接方頭311的下側壁與箱體31的上側壁固定連接,第三連接方頭311的側壁固定設置有對稱的方頭加強板312,方頭加強板312遠離第三連接方頭311的一側與防轉板310
的內壁固定連接。
[0114] 如圖24所示,磨削軸套32的內部縱向設置有磨削頭傳動軸313,磨削頭傳動軸313與磨削軸套32之間設置軸承隔圈318,磨削頭傳動軸313的下端通過軸承319與磨削頭33固
定連接。
[0115] 磨削頭傳動軸313的上端貫穿磨削軸套32的上側壁并與液壓馬達34的輸出端固定連接。磨削頭傳動軸313軸壁的上端通過鎖緊螺母314與磨削軸套32轉動連接。液壓馬達34
的下端固定設置有夾子315。夾子315是液壓馬達34和磨削頭傳動軸313的連接部件,具體為鍵和夾子組成的結構。磨削頭傳動軸313上設置有孔和鍵,液壓馬達34的輸出軸上對應設置軸和鍵。夾子315將兩處鎖緊夾緊實現(xiàn)連接,這是成熟的現(xiàn)有技術,也可以通過其他現(xiàn)有技術實現(xiàn)液壓馬達34和磨削頭傳動軸313的連接。如圖25所示,磨削頭33包括刀體316和堅硬
的合金材質的凸起部件317,凸起部件317均勻排布的設置在刀體316的周圍;圖中頂部方形凸起部分為磨削頭33刀體316部分上設置的一個方形定位止口。
[0116] 本實施方式的工作原理:將旋挖鉆機的第三連接方頭311直接硬性連接(剛性連接)于方樁鉆頭的箱體31之上,并在第三連接方頭311與箱體31之間設置方頭加強板312,對其連接強度進行加強。本實施方式下,方樁鉆頭的磨削頭33的動力由液壓系統(tǒng)進行驅動,液壓系統(tǒng)的動力由獨立電機驅動。當?shù)谝浑姍C36和第二電機38接通電源轉動后,帶動第一液
壓泵37和第二液壓泵39工作,第一液壓泵37和第二液壓泵39分別由第一進口和第二進口從
油箱35吸入液壓油,液壓油分別由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經(jīng)液壓系統(tǒng)通過各出油口和進油口
傳遞至各個液壓馬達34,進而帶動液壓馬達34轉動。液壓馬達34安裝于方樁鉆頭箱體31上,其液壓馬達34的輸出軸與磨削頭33的傳動軸313相連接,從而實現(xiàn)磨削頭33的轉動。磨削頭
33的軸沿方樁鉆頭箱體31四壁規(guī)則分布,并根據(jù)工況實際情況,進行液壓系統(tǒng)的串聯(lián)或者
并聯(lián)連接,以此來實現(xiàn)方樁鉆頭箱體31四壁的所有磨削頭33的轉動。
[0117] 本發(fā)明的第三目的是配合上述工法提供一種全新的方形清孔鉆頭(主要用于上述工法的步驟S10)。具體如圖26?29所示,一種旋挖方樁清孔鉆,包括用于輸入動力的第四連接方頭41與安裝機架板44。所述第四連接方頭41底部焊接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底部與帶
外齒回轉支承42外圈連接;所述帶外齒回轉支承42內圈通過螺釘螺接在安裝機架板44頂部
中間。回轉支承42類似軸承結構,其內外圈分別有安裝止口和安裝螺釘孔,內外圈可分別獨立旋轉;帶外齒回轉支承42指在其外圈部分有漸開線的齒形結構。此處的與回轉支承42外
圈連接具體指安裝板通過定位止口和螺釘與回轉支承42的外圈部分進行連接,當動力輸入
的第四連接方頭41回轉運動時,可帶動回轉支承42的外圈部分轉動以傳遞動力,而回轉支
承42內圈部分與安裝機架板44連接,保持安裝機架板44的靜止不動。所述安裝機架板44內
頂部左右兩側均縱向開設有活動槽,所述活動槽內壁安裝有軸承,所述軸承的內壁與連接
柱外壁連接。所述連接柱的頂部延伸至安裝機架板44外部,與傳動齒輪43連接。所述帶外齒回轉支承42的外圈分別與各傳動齒輪43嚙合。左右兩側所述連接柱的底部分別與繞線筒一
45、繞線筒二46連接。動力通過輸入第四連接方頭41輸入,帶動外齒回轉支承42作回轉運
動,并將回轉運動通過傳動齒輪43分別傳遞至繞線筒一45和繞線筒二46,帶動繞線筒一45
和繞線筒二46轉動。
[0118] 所述安裝機架板44內中部縱向設有滑柱,所述滑柱正面頂部與底部分別設有連接軸一47與連接軸五412。所述滑柱的外壁套設有拉伸連接套410,所述拉伸連接套410正面上方、中部與下方分別設有連接軸二49、連接軸三414與連接軸四413。所述繞線筒一45與繞線筒二46上分別纏繞有鋼絲繩一48與鋼絲繩二411。所述鋼絲繩一48的另一端通過連接軸一
47轉換打結連接在連接軸二49上;所述鋼絲繩二411的另一端通過連接軸五412轉換打結連
接在連接軸四413上。繞線筒一45和繞線筒二46上的鋼絲繩一48與鋼絲繩二411為一個繞線
筒收線、一個繞線筒放線,繞線筒一45和繞線筒二46外徑、轉動角速度完全一致,從而實現(xiàn)繞線和放線的長度相等。所述安裝機架板44頂部左右兩側均鉸接有夾土板416,所述連接軸三414通過銷軸與傳遞軸415連接,所述傳遞軸415的另一端與夾土板416鉸接。傳遞軸415對稱設置,數(shù)量與夾土板416數(shù)量相等。繞線筒一45旋轉且鋼絲繩一48向上運動收短時,帶動拉伸連接套410向上運動,各傳遞軸415之間的夾角收小(由于視圖關系,圖26只示意出1個
傳遞軸415),帶動夾土板416向中合攏進行夾土操作;同時,繞線筒二46上的鋼絲繩二411同長度放長。如圖27所示,動力輸入第四連接方頭41帶動繞線筒二46反向旋轉(旋轉方向與圖
26中箭頭旋轉方向相反,即與夾土時的旋轉方向相反。需要說明的是:圖示方向僅為示意,實踐中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線的纏繞方向實現(xiàn)順時針旋轉打開或逆時針旋轉打開),且其上鋼絲繩二411向下運動收短,夾土板416在自重作用下有向下打開趨勢,拉伸連接套410向下運動,兩傳遞軸415之間的夾角變大,實現(xiàn)夾土板416的打開;同時,繞線筒一45轉動使鋼絲繩一48同長度放長。
[0119] 所述夾土板416的外壁設有耐磨防腐蝕層,耐磨防腐蝕層為耐磨防腐蝕涂料,延長了使用壽命,提高了耐磨、防腐蝕性能。所述帶外齒回轉支承42外壁與傳動齒輪43的外壁均設有潤滑層,潤滑層為潤滑油,提高了傳動性。
[0120] 本實施方式工作原理:動力通過第四連接方頭41輸入,帶動外齒回轉支承42作回轉運動,回轉運動通過傳動齒輪43分別傳遞至繞線筒一45和繞線筒二46,進而帶動繞線筒
一45和繞線筒二46轉動。繞線筒一45上纏繞的鋼絲繩一48與繞線筒二46上纏繞的鋼絲繩二
411分別進行正反方向的纏繞。繞線筒一45和繞線筒二46作相同方向旋轉,繞線筒一45和繞線筒二46上的鋼絲繩一48與鋼絲繩二411為一個繞線筒收線、一個繞線筒放線,繞線筒一45和繞線筒二46外徑、轉動角速度完全一致,這樣就實現(xiàn)了繞線和放線的長度相等。夾土板
416通過銷軸連接于安裝機架板44上,夾土板416可繞著各自的轉動中心作轉動。這樣當動
力輸入第四連接方頭41正向旋轉時,繞線筒一45旋轉且鋼絲繩一48向上運動收短,帶動拉
伸連接套410向上運動,兩傳遞軸415之間的夾角收小,帶動夾土板416向中合攏進行夾土操作,同時繞線筒二46上的鋼絲繩二411同長度放長。當動力輸入第四連接方頭41反向旋轉
時,繞線筒二46反向旋轉,其上鋼絲繩二411向下運動收短,夾土板416在自重作用下有向下打開趨勢,拉伸連接套410向下運動,兩傳遞軸415之間的夾角變大,實現(xiàn)夾土板416的打開,同時繞線筒一45轉動使鋼絲繩一48同長度放長。
[0121]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是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做出
的各種變形、變型、修改、替換,均應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聲明:
“旋挖鉆機方樁工法及設備”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