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煤礦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露天煤礦運輸方法。
背景技術:
使用單斗卡車工藝的大型露天礦是用單斗挖掘機在采場采掘物料,單斗卡車將物料從采場經端幫運輸到排土場或破碎站。大型露天礦覆蓋物一般為200米,礦石厚度一般為幾十米,單斗挖掘機最大采高一般為20米左右,所以必須進行分層采裝。分層采裝時,上一層和下一層之間必須設置運輸系統,便于單斗卡車等運輸設備運行。發(fā)明人在實現本發(fā)明的過程中發(fā)現,現有的運輸系統會占壓大部分作業(yè)位置,不僅導致采煤量低,影響生產效率,而且單斗卡車運煤需要走端幫,運距長,運輸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一種露天煤礦運輸方法,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一種露天煤礦運輸方法,其包括:確定第一中部溝的位置,并將第一中部溝延伸方向左側的煤層劃分為左上煤、左中煤和左下煤;修筑第一中部溝,將第一中部溝連接左下煤底板和排土場;在第一中部溝左側修筑第二中部溝,所述第二中部溝連接左中煤底板和排土場;分層開采第一中部溝左側的煤層;左上煤和左中煤經第二中部溝運出,左下煤經第一中部溝運出。
可選地,分層開采第一中部溝左側的煤層包括:采煤設備經第二中部溝移至第二中部溝與煤層的煤巖交接位置,并升采至左上煤底板;沿第二中部溝的左側開采左上煤;當左上煤工作線向前推進的距離小于第一預定距離時,開采的左上煤直接經第二中部溝運出;當左上煤工作線向前推進第一預定距離時,追蹤左上煤開采左中煤,并在左上煤上設置連接左中煤和左上煤的第一運輸坡道,開采的左上煤經第一運輸坡道到達第二中部溝,開采的左中煤直接由第二中部溝運出;當左上煤工作線推進至第二預定距離時,追蹤左中煤開采左下煤,并在左下煤上預留預定寬度的煤柱作為第二運輸坡道;開采的左上煤經第一運輸坡道和第二運輸坡道到達第二中部溝,開采的右中煤經第二運輸坡道到達第二中部溝。
可選地,采煤設備經第二中部溝移至第二中部溝與煤層的煤巖交接位置,并升采至左上煤底板之前,還包括:剝離左上煤頂板上的覆蓋物;將所述覆蓋物排棄至第二中部溝遠離排土場的一端上。
可選地,開采左中煤時,將第二中部溝遠離排土場的一端推至與左中煤底板等高。
可選地,沿第二中部溝左側開采左上煤之前,還包括:分層開采第一中部溝正對的煤層。
可選地,還包括:當左上煤和左中煤全部采完后,回收第一運輸坡道和第二運輸坡道所占用的煤柱。
可選地,所述第二運輸坡道位于左下煤靠近排土場的一側。
可選地,所述第二坡道的寬度為30米,第一預定距離為100米,第二預定距離為200米。
可選地,修筑第一中部溝之后,還包括:將第一中部溝延伸方向右側的煤層劃分為右上煤、右中煤和右下煤;在第一中部溝右側修筑第三中部溝,所述第三中部溝將右中煤底板和排土場連接;分層開采第一中部溝右側的煤層;右上煤和右中煤經第三中部溝運出,右下煤經第一中部溝運出。
可選地,所述第一中部溝的左側煤層和右側煤層循環(huán)推進。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露天煤礦運輸方法通過修筑第一中部溝和第二中部溝,煤層分層開采后,經第一中部溝和第二中部溝運出,可減少運輸系統所占煤層面積,提高采煤量,緩解可采煤量緊張的局勢,而且單斗卡車運煤無需繞走端幫,可由中部溝直接到達排土場,可大大縮短運距,提高運輸效率,同時運輸系統不需要跟隨采場頻繁移動,提高開采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露天煤礦運輸方法的流程圖。
圖2a-2c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北部6煤采掘位置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北部6煤的運輸路線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中部溝、第二中部溝和第三中部溝的分布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圖1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露天煤礦運輸方法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露天煤礦運輸方法,其包括:
s10,確定第一中部溝的位置,并將第一中部溝延伸方向左側的煤層劃分為左上煤、左中煤和左下煤;
如圖2a所示,第一中部溝100設置在采場與排土場之間。第一中部溝100將采場煤層分別左側(圖2a中的北側)和右側(圖2a中的南側)。
s20,修筑第一中部溝,將第一中部溝連接左下煤底板和排土場;
以左下煤底板為水平面,煤層厚度約為33米,采場剝離臺階約為15米。
排土場排棄臺階高度約為30米,左上煤、左中煤和左下煤的臺階高度分別為12米、6米和15米。
第一中部溝100靠近采場的一端標高為0,第一中部溝100靠近排土場的一端標高為30米。
s30,在第一中部溝左側修筑第二中部溝,所述第二中部溝連接左中煤底板和排土場;
在第一中部溝100的左側(即圖2a中北側)修筑第二中部溝200。
s40,分層開采第一中部溝左側的煤層;
按照左上煤、左中煤和左下煤分層開采。如圖2a所示,左上煤底板的標高約為21米。
如圖2b所示,左中煤的底板標高約為15米。如圖2c所示,左下煤的底板標高為0。
s50,左上煤和左中煤經第二中部溝運出,左下煤經第一中部溝運出。
左上煤和左中煤經第二中部溝200、排土場運至破碎站,左下煤經第一中部溝100、排土場運至破碎站。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露天煤礦運輸方法通過修筑第一中部溝和第二中部溝,煤層分層開采后,經第一中部溝和第二中部溝運出,可減少運輸系統所占煤層面積,提高采煤量,緩解可采煤量緊張的局勢,而且單斗卡車運煤無需繞走端幫,可由中部溝直接到達排土場,可大大縮短運距,提高運輸效率,同時運輸系統不需要跟隨采場頻繁移動,提高開采效率。
進一步地,s40,分層開采第一中部溝左側的煤層,具體包括:
s402,采煤設備經第二中部溝移至第二中部溝與煤層的煤巖交接位置,并升采至左上煤底板;
s404,沿第二中部溝的左側開采左上煤;
s406,當左上煤工作線向前推進的距離小于第一預定距離時,開采的左上煤直接經第二中部溝運出;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左上煤為北部6上煤,左中煤為北部6中煤,左下煤為北部6下煤。
如圖3所示,采煤設備經第二中部溝200,升采至北部6上煤底板,然后向北掘進。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預定距離約為100米,開采的北部6上煤經第二中部溝200、排土場運至破碎站,如圖2a所示。
如圖2a所示,北部6上煤的開采位置見標注為+21的位置。
s408,當左上煤工作線向前推進第一預定距離時,追蹤左上煤開采左中煤,并在左上煤上設置連接左中煤和左上煤的第一運輸坡道,開采的左中煤經第一運輸坡道到達第二中部溝,開采的左上煤直接由第二中部溝運出;
當北部6上煤向北推進100米后,北部6中煤可從第二中部溝200開始采掘,北部6中煤追蹤北部6上煤開采。
第一運輸坡道400設置在北部6上煤的臺階上。第一運輸坡道400也可設置在靠近排土場的一側上,如圖2b所示。
在圖2b中,北部6中煤的位置見標注+15的位置。在圖2c和圖3中,北部6中煤為煤底板與+21之間的標注+15的位置。
s410,當左上煤工作線推進至第二預定距離時,追蹤左中煤開采左下煤,并在左下煤上預留預定寬度的煤柱作為第二運輸坡道;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預定距離為200米。如圖2c和圖3所示,北部6下煤追蹤北部6中煤向北采掘。北部6下煤開采位置見圖2c中的煤底板位置。
北部6下煤工作線向北推進時,在北部6下煤靠近排土場的一側留設30米寬煤柱,作為第二運輸坡道500,以方便運輸。
第二運輸坡道500隨著北部6下煤工作線的推進,逐漸被回收。
s412,開采的左上煤經第一運輸坡道和第二運輸坡道到達第二中部溝,開采的右中煤經第二運輸坡道到達第二中部溝。
利用上述分層開采方法,可減少運輸坡道的設置,減少運輸坡道所占的作業(yè)位置,可提高采煤量。
優(yōu)選地,s402,采煤設備經第二中部溝移至第二中部溝與煤層的煤巖交接位置,并升采至左上煤底板之前,還包括:
s400,剝離左上煤頂板上的覆蓋物;
s401,將所述覆蓋物排棄至第二中部溝遠離排土場的一端上。
如圖2a所示,左中煤層的底板高度為15米,排棄后,第二中部溝200靠近采場的一端的標高為18米,以方便采煤設備的升采。
進一步地,露天煤礦運輸方法還包括:開采左中煤時,將第二中部溝200遠離排土場的一端推至與左中煤底板等高。
如圖2b-3所示,開采左中煤時,將第二中部溝200遠離排土場的一端的標高由+18降為+15,以方便運輸。
更進一步地,沿第二中部溝左側開采左上煤之前,還包括:
分層開采第一中部溝正對的煤層。
采煤設備升采至北部6上煤底板后,先采掘第一中部溝100正前方切口位置的中間6上煤,然后再向北采掘北部6上煤,以方便運輸。
在剝離中間6上煤的覆蓋物時,可將覆蓋物排棄至第二中部溝200和/或者第三中部溝300。
優(yōu)選地,露天煤礦運輸方法還包括:
當左上煤和左中煤全部采完后,回收第一運輸坡道400和第二運輸坡道500所占用的煤柱,以進一步地提高采煤量。
較佳地,修筑第一中部溝之后,還包括:
將第一中部溝延伸方向右側的煤層劃分為右上煤、右中煤和右下煤;
右上煤與左上煤、右中煤與左中煤、左下煤和右下煤的開采厚度一致。
在第一中部溝右側修筑第三中部溝,所述第三中部溝將右中煤底板和排土場連接;
第三中部溝300與第二中部溝200可同時修筑。如圖4所示,第三中部溝300與第二中部溝200設置在第一中部溝100的兩側。
分層開采第一中部溝右側的煤層;
分層開采第一中部溝右側的煤層與左側的煤層方法可以相同。
采煤設備經第三中部溝移動至第三中部溝與煤巖交接位置,升采至右上煤底板。
將右上煤頂板的剝離物剝離,并排棄在第三中部溝300處。
先開采右上煤,當右上煤工作線推進100米時,追蹤右上煤開采右中煤,并在右上煤上預留第一運輸坡道。
在開采右中煤時,將第三中部溝300的標高也由+18米推至+15米。
當右上煤工作線推進200米時,追蹤右中煤開采右下煤,并在右中煤上預留第二運輸坡道。
右上煤和右中煤經第三中部溝運出,右下煤經第一中部溝運出。
右上煤經第一運輸坡道、第二運輸坡道、第三中部溝300、排土場運至破碎站。
右中煤經第二運輸坡道、第三中部溝300、排土場運至破碎站。
右下煤經第一中部溝100、排土場運至破碎站。
通過設置第三中部溝300,可減少右側煤層上聯絡坡道的設置,提高采煤量。
利用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露天煤礦運輸方法,第一運輸坡道400和第二運輸坡道500共有煤量約120萬噸,與現有技術中相鄰開采煤層的臺階上均設置有聯絡坡道相比,短期內可增加可采煤量600萬噸。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部溝100的左側煤層和右側煤層可循環(huán)推進。
在圖4的實施例中,第一中部溝100、第二中部溝200和第三中部溝300的修筑方法如下:
先修筑第一中部溝100。南部995水平剝離量90萬立方米,經995端幫路排棄到990至945坡道位置,運距1.8公里。電鏟能力按3萬立方米/天,電鏟作業(yè)時間30天;穿孔爆破時間和推土機修筑坡道時間10天;預計40天形成第一中部溝100。
南部980水平剝離量70萬立方米,經995端幫路排棄到990至960坡道位置,運距2.2公里。電鏟能力3萬立方米/天,電鏟作業(yè)時間24天;穿孔爆破時間和推土機修筑坡道時間6天;預計30天形成第二中部溝200。
第一中部溝100北側預定區(qū)域(例如水澆地)夾矸量60萬立方米,經995端幫路排棄到990至960坡道位置,運距3.2公里。電鏟能力3萬立方米/天,電鏟作業(yè)時間20天;穿孔爆破時間和推土機修筑坡道時間5天;預計25天形成第三中部溝300。
第二中部溝200和第三中部溝300可同時修筑,以便節(jié)約時間。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思想。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的基礎上做出的推導和變型也屬于本發(fā)明保護范圍之內。
技術特征:
技術總結
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露天煤礦運輸方法,其包括:確定第一中部溝的位置,并將第一中部溝延伸方向左側的煤層劃分為左上煤、左中煤和左下煤;修筑第一中部溝,將第一中部溝連接左下煤底板和排土場;在第一中部溝左側修筑第二中部溝,所述第二中部溝連接左中煤底板和排土場;分層開采第一中部溝左側的煤層;左上煤和左中煤經第二中部溝運出,左下煤經第一中部溝運出。利用本發(fā)明實施例能夠減少運輸系統所占煤層面積,提高采煤量,緩解可采煤量緊張的局勢。
技術研發(fā)人員:侯占山;羅懷廷;劉宇;周永利;楊洋;繆偉;劉月亭;高富強;張鵬姣;韋玉飛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華準格爾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19.06.13
技術公布日:2019.09.06
聲明:
“露天煤礦運輸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