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環(huán)境恢復治理的生態(tài)綠植養(yǎng)護裝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相反的一側和前后兩側均固定連接有支撐桿(5),所述支撐桿(5)遠離底板(1)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支撐板(18),所述支撐板(18)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地柱(4),所述底板(1)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底柱(20),所述底柱(20)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緩沖柱(19)
礦山環(huán)境修復用植被移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礦車,所述礦車包括駕駛室、底盤和翻斗,所述翻斗的底面為斜面,所述翻斗上滑動設置有與其底面垂直的壓板,所述壓板的底部設置有動滑輪,所述翻斗的前側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的輸入端設置有第一驅動裝置,所述轉軸上設置有放線輪,所述動滑輪與放線輪通過滑輪索連接,所述礦車的一側設置有附加底盤,所述附加底盤上設置有與翻斗側面對應的附加斗
礦山環(huán)境檢查用氣體采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外罩體和保護蓋,其中,所述保護蓋安裝在所述殼體頂端,所述殼體兩側均固定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頂部固定連接有限位塊,所述外罩體套設在所述殼體的外側,且所述外罩體內側壁頂部開設有限位槽一,所述外罩體內側壁底部開設有限位槽二,所述限位槽一和所述限位槽二的大小均與所述限位塊相適配;所述殼體內側設置有氣體收納腔室,所述氣體收納腔室連接在所述殼體頂部,所述殼體頂部安裝有氣體采集終端,所述氣體采集終端與所述氣體收納腔室相連通。
用于礦山排巖系統的抑塵、除塵裝置,包括:依次布置的卸料坑(1)、破碎機(2)、皮帶機(3)和排巖機(4);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坑(1)的側面設置有第一水霧裝置(5),所述破碎機(2)的進料口上設置有泡沫發(fā)生器(6),在所述排巖機(4)的機尾與皮帶機(3)的連接處、排巖機(4)的機頭堆料處均設置有第二水霧裝置(7),所述皮帶機(3)的轉運點上設置有噴淋裝置(8);
用于礦山環(huán)境管理的礦山環(huán)保管家系統,包括環(huán)境因素在線監(jiān)測設備(1)、環(huán)保設施在線監(jiān)測設備(2)、數據服務器(3)、數據知識庫(4)、專家知識庫(5)、專家界面(6)、門戶網站(7)、手機APP(8)和礦山環(huán)保管家平臺(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數據服務器(3)分別與環(huán)境因素在線監(jiān)測設備(1)、環(huán)保設施在線監(jiān)測設備(2)、數據知識庫(4)、專家知識庫(5)
礦山環(huán)境恢復治理的噴砼飄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礦山山體(1),噴砼飄臺(3),集水槽(4),輸水管(5),水泵(6),支板(7);所述礦山山體(1)的上方固定連接有供水部(2);所述輸水管(5)的上端固定連接在供水部(2)的左側;所述水泵(6)的出水端固定連接在輸水管(5)的下端;所述集水槽(4)內固定連接水泵(6)的進水口;所述集水槽(4)固定連接在礦山山體(1)的表面下方;所述噴砼飄臺(3)固定連接在礦山山體(1)的表面;所述支板(7)固定連接在礦山山體(1)上。
用于礦山環(huán)境治理的除塵噴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盤、支桿、噴頭和伸縮裝置,上盤邊沿鉸接有若干個支桿,支桿頂端設置有噴頭,所述上盤上設置有伸縮裝置,伸縮裝置的下端與支桿的末端活動連接,所述噴頭通過水管與水源連接,水管上設置有增壓裝置。
礦山修復復綠用智能雨水收集及噴淋系統,包括安裝平臺(12)、控制箱(11)、噴淋系統、山頂雨水收集系統和山腳雨水收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山頂雨水收集系統包括雨水箱(6),所述雨水箱(6)固定于安裝平臺(12)的頂部,所述雨水箱(6)底部內壁固定有豎桿(6002)
礦山修復用儲蓄水池,包括設置在地面上的下挖式蓄水池,所述蓄水池包括四面相互連接的側壁和位于最下方的底壁,所述蓄水池的側壁為傾斜狀,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外部的土地內設置有過濾匯流結構,所述過濾匯流結構為四組,每組過濾匯流結構從蓄水池的外部與蓄水池的側壁相連通
礦山修復用植被噴灑裝置,包括移動車(1),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車(1)的頂面固定連接有固定桿(2),所述固定桿(2)的頂面固定連接有三分之一錐齒輪(3),所述移動車(1)的頂面固定連接有支撐桿(4)
礦山修復防護結構,包括礦山坡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礦山坡面(1)的表面鋪設有植生基質層(2),所述植生基質層(2)的表面鋪設有護坡網(3),所述礦山坡面(1)的表面固定插接有固定桿(4)
礦山修復用多功能類壤土基質噴播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支撐柱(2)、底板(3)、儲料箱(4)、進料斗(5)、支撐桿(6)、太陽能板(7)、支座(8)、噴頭(9)、抽液泵(10)、軟管(11)、攪拌裝置(12)、攪拌電機(13)、支撐架(14)、電機架(15)、驅動電機(16)、絲桿(17)、移動組件和蓄電池(21);
礦山修復用植生袋,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網層(100)、人工植被墊層(200)、吸水纖維底層(300)、微生物菌群層(400)和下網層(500),所述上網層(100)的底部與人工植被墊層(200)連接,所述人工植被墊層(200)的底部與吸水纖維底層(300)連接,所述吸水纖維底層(300)的底部與微生物菌群層(400)連接,所述微生物菌群層(400)的底部與下網層(500)連接,所述上網層(100)和下網層(500)之間通過紗線縫合,所述上網層(100)和下網層(500)的連接處安裝有連接扣,所述人工植被墊層(200)由頂層、植物纖維層、種子層、木漿紙層和底層組成。
礦山修復用邊坡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桿(1)、第一卡爪(21)、連接桿(3)、轉動桿(4)和安裝架(8);固定桿(1)上設置有通孔(102)和伸縮槽(103);伸縮槽(103)設置有多個;第一卡爪(21)對稱設置有兩個,兩個第一卡爪(21)的一端分別滑動設置在伸縮槽(103)處;連接桿(3)、轉動桿(4)、安裝架(8)和轉動軸(9)均滑動設置在通孔(102)內;轉動桿(4)轉動設置在連接桿(3)內部;連接桿(3)可拆卸連接安裝架(8);
中冶有色為您提供最新的有色金屬環(huán)境保護技術理論與應用信息,涵蓋發(fā)明專利、權利要求、說明書、技術領域、背景技術、實用新型內容及具體實施方式等有色技術內容。打造最具專業(yè)性的有色金屬技術理論與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