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涉及屬于
有色金屬精煉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2.在粗鉛精煉除雜過程中,需將精煉輔料投入盛有液體鉛液的鉛鍋中,并使用攪拌機對鉛液進行攪拌以促進輔料與鉛液的接觸。常規(guī)的攪拌方式為在攪拌軸底部安裝豎直葉片,攪拌軸放置于鉛鍋圓心處進行攪拌。由于鉛液密度遠大于輔料,此攪拌方式存在的問題有:1、攪拌過程漩渦過于穩(wěn)定,輔料難以進入鉛液中;2、輔料累積在漩渦中心處無法分散。從而導致粗鉛精煉過程耗時較長、輔料消耗量大的后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其通過鉛鍋內偏心放置攪拌軸,從而把攪拌機與漩渦分離,且在攪拌軸設置雙層葉片,上層葉片專用于對精煉輔料進行分散,極大強化了精煉輔料與鉛液的接觸效果。本實用新型具有改造方便、不額外增加操作難度且效果明顯的特點,有效解決了目前粗鉛精煉過程耗時較長、精煉輔料消耗量大的問題。
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機和用于盛放鉛液的鉛鍋,所述的鉛鍋上表面為圓形,所述攪拌機的攪拌軸向下延伸至所述鉛鍋內,所述攪拌軸偏離所述鉛的圓心,所述攪拌軸設置有上層葉片和下層葉片,所述上層葉片和所述下層葉片均傾斜設置。
5.作為最優(yōu)的方案:所述的攪拌軸距離鉛鍋的圓心的距離為所述鉛鍋直徑的5?15%。
6.作為最優(yōu)的方案:所述鉛鍋為半橢球形,所述鉛鍋高度為所述鉛鍋直徑的50?60%,鉛液面距離鉛鍋邊緣需至少10cm防止鉛液濺出。
7.作為最優(yōu)的方案:所述上層葉片與水平面的夾角為45?50°,所述下層葉片與水平面的夾角為60?65°。
8.作為最優(yōu)的方案:所述的上層葉片的長度為所述鉛鍋直徑的5?10%,所述上層葉片的寬度為上層葉片的長度的一半。
9.作為最優(yōu)的方案:所述下層葉片設置于所述攪拌軸的底端,所述攪拌軸底端與所述鉛鍋底部的距離為所述鉛鍋深度的35%?45%。
10.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軸和鉛鍋,所述攪拌軸向下延伸至所述鉛鍋內,有益效果是:1、本實用新型通過所述攪拌軸偏離所述鉛的圓心其通過鉛鍋內偏心放置攪拌軸,從而把攪拌機與漩渦分離。2、本實用新型在攪拌軸設置雙層葉片,上層葉片專用于對精煉輔料進行分散,極大強化了精煉輔料與鉛液的接觸效果。3、本實用新型具有改造方便、不額外增加操作難度且效果明顯的特點,有效解決了目前粗鉛精煉過程耗時較長、精煉輔料消耗量大的問題。
附圖說明
11.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12.圖2為圖1中攪拌機的結構示意圖。
13.附圖標記說明:
14.1、攪拌機;2、鉛鍋;3、攪拌軸;4、鉛液;5、上層葉片;6、下層葉片;7、精煉輔料;a、下層葉片與水平面夾角;b、下層葉片與水平面夾角;w、葉片寬度;p、葉片長度;d、鉛鍋直徑;h、鉛鍋高度;h1、下層葉片與鉛液表面之間的距離;h2、上層葉片與鉛液表面之間的距離;l、攪拌軸距離鉛鍋圓心的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15.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并不是把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限制于此。
16.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包括鉛鍋2和攪拌機1,所述的鉛鍋2上表面為圓形,整體呈半橢球形,其中鉛鍋2高度h為鉛鍋直徑d的50?60%。鉛液4表面距離鉛鍋2邊緣需至少10cm防止鉛液濺出。所述的攪拌機1由電機和攪拌軸3構成,電機為常規(guī)結構,攪拌軸3最下端伸入鉛液面的深度h1為55?65%鉛鍋深度h。所述的攪拌軸3上焊有2層葉片,其中下層葉片6設置于所述攪拌軸3底部的端部,攪拌軸3伸入鉛液的深度為h1,上層葉片5與鉛液4表面之間的距離h2,h2為h1的40?60%。鉛鍋2的直徑為d,所述的上層葉片5和下層葉片6長度p為鉛鍋2的直徑d的5?10%;上層葉片5的寬度w為上層葉片5的長度p的一半;上層葉片5和下層葉片6均傾斜與所述攪拌軸3焊接,其中上層葉片5與水平面的夾角b為45?50°;下層葉片6與水平面的夾角a為60?65°;所述的攪拌軸距離鉛鍋圓心的距離l為5?15%的鉛鍋直徑d。
17.工作原理:請參考圖1,1為攪拌機,偏心放置在鉛鍋3上方。鉛鍋3中裝有鉛液4。攪拌機1的攪拌軸3上焊有兩層攪拌葉片,上層葉片5和下層葉片6,攪拌軸3伸入鉛液4中。使用時,攪拌軸3在俯視角度下順時針轉動,并在鉛液4形成漩渦時投入固體粉狀或顆粒狀精煉輔料7。參考圖2,由于上層葉片5和下層葉片6具有一定的傾角,攪拌軸3順時針轉動時除了帶動鉛液4順時針轉動,也具有帶動鉛液4沿攪拌軸自上而下運動的功效從而帶動鉛液內循環(huán),精煉輔料7在漩渦中堆積。由于攪拌機1偏心放置,漩渦與攪拌軸3不在同一豎直線上,精煉輔料堆積處恰好處于上層葉片5的邊緣處,此時,上層葉片5轉動時會對精煉輔料7起到較為明顯的剪切、分散、下壓的作用,從而明顯強化了精煉輔料7在鉛液4中的分散,縮短反應時間提升生產(chǎn)效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精煉除雜裝置通過將攪拌機偏心放置從而把攪拌機與漩渦分離,且在攪拌軸上新增了上層葉片專用于對精煉輔料進行分散,極大強化了精煉輔料與鉛液的接觸效果。且具有改造方便、不額外增加操作難度且效果明顯的特點,有效解決了目前粗鉛精煉過程耗時較長、精煉輔料消耗量大的問題。
18.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
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技術特征:
1.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攪拌機(1)和用于盛放鉛液的鉛鍋(2),所述的鉛鍋(2)上表面為圓形,所述攪拌機(1)的攪拌軸(3)向下延伸至所述鉛鍋(2)內,所述攪拌軸(3)偏離所述鉛鍋(2)的圓心,所述攪拌軸(3)設置有上層葉片(5)和下層葉片(6),所述上層葉片(5)和所述下層葉片(6)均傾斜設置。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攪拌軸(3)距離所述鉛鍋(2)的圓心的距離為所述鉛鍋(2)直徑的5?15%。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鉛鍋(2)為半橢球形,所述鉛鍋(2)高度為所述鉛鍋(2)直徑的50?60%。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葉片(5)與水平面的夾角為45?
50°,所述下層葉片(6)與水平面的夾角為60?65°。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層葉片(5)的長度為所述鉛鍋(2)直徑的5?10%,所述上層葉片(5)的寬度為上層葉片(5)的長度的一半。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層葉片(6)設置于所述攪拌軸(3)的下端,所述攪拌軸(3)下端與所述鉛鍋(2)底部的距離為所述鉛鍋(2)深度的35%?45%。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涉及有色金屬精煉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軸和鉛鍋,所述攪拌軸向下延伸至所述鉛鍋內,所述攪拌軸偏離所述鉛的圓心,本實用新型通過鉛鍋內偏心放置攪拌軸,從而把攪拌機與漩渦分離,且在攪拌軸設置雙層葉片,上層葉片專用于對精煉輔料進行分散,極大強化了精煉輔料與鉛液的接觸效果,本實用新型具有改造方便、不額外增加操作難度且效果明顯的特點,有效解決了目前粗鉛精煉過程耗時較長、精煉輔料消耗量大的問題。煉輔料消耗量大的問題。煉輔料消耗量大的問題。
技術研發(fā)人員:張翰天 高國興 劉艷兵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21.03.05
技術公布日:2021/11/9
聲明:
“用于鉛鍋精煉除雜的攪拌裝置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